当前位置:首页 > 犹太人与犹太教 > 第一次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

来源:犹太人与犹太教 时间:2017-03-24 16:06:01

第一次中东战争

又称独立战争或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建国后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的第一场战争。它从1948年5月15日开始,到1949年7月20日最后一个停战协议(以色列和叙利亚)签订而结束。

1948年5月14日,英国对巴勒斯坦的托管终止。巴勒斯坦犹太人立即根据联合国于1947年11月29日通过的“关于巴勒斯坦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181号决议),宣布成立以色列国。在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五个阿拉伯国家——埃及、外约旦、黎巴嫩、叙利亚和伊拉克向以色列宣战。战争初期,阿拉伯国家投入的总兵力约42000人,其中,外约旦阿拉伯军团7500人,伊拉克军队10000人,埃及军队5000人,叙利亚军队5000人,黎巴嫩军队2000人,沙特阿拉伯解放军、救世军约10000人。以色列当时有三支武装力量,最主要的一支是哈加纳,从1948年5月31日起改名为以色列国防军。另两支武装力量伊尔贡和斯特恩邦同意停止独立活动,在除了耶路撒冷以外的以色列所有领土上加入以色列国防军。根据联合国的分治计划,耶路撒冷为“独立主体”,由联合国管理。以色列总兵力约3万人。

战争一开始,阿拉伯国家联军进展比较顺利。埃及军队从以色列南部越过边境,大股部队沿着海岸向加沙进发,另一支部队在加沙北部从舰艇上登陆,第三支部队沿着东北方向向比尔谢巴推进。埃及部队攻占了希伯伦和贝特勒赫姆,在那里与外约旦阿拉伯军团会合,占据了耶路萨冷南部的阵地。占领了加沙的埃及军队向特拉维夫出击,在特拉维夫南面阿什杜德一地遭到以色列军队的拼命抵抗。这一战斗的主要阶段从5月29日开始,重新编组的一个旅的埃及军队越过阿什杜德,然而在该市北部3公里处的桥边受阻。以色列工兵已预先把桥炸毁。以色列军队把刚刚服役的头4架飞机投入战斗。然而埃及部队成功地隐蔽起来。位于阿什杜德附近的这座被毁桥梁,离特拉维夫32公里,它是埃及军队在整个战争期间到达的最北点。埃及军队在受阻后改变目标,进攻南方的内盖夫,控制了这一地区的所有重要公路。

在耶路撒冷战线上,外约旦的阿拉伯军团取得很大成功。5月18日,阿拉伯军团占领耶路撒冷老城阿拉伯人区,同时包围老城的犹太人区。接着又派一支部队攻占了耶路撒冷通往沿海平原公路上的要地拉特伦,切断了以色列的增援,并且切断了由沿海平原向耶路撒冷的供水管。5月28日,耶路撒冷老城犹太区被迫投降。耶路撒冷新城区的以色列军也十分危急,几乎到了弹尽粮绝的境地。以色列武装力量三次试图夺回拉特伦,均未成功,并遭致重大伤亡。

在以色列中部,伊拉克军队一个装甲旅和两个步兵旅(一说为一个装甲团和一个步兵旅)于5月24日攻占了呈三角形的纳布卢斯、杰宁和图勒卡姆。图勒卡姆离地中海只有10英里,以色列面临被拦腰切断的危险。5月25日,伊军又向纳塔尼亚推进,他们攻占了一个基布兹,并向图勒卡姆附近的其他三个基布兹发起进攻。为了抑制伊军的攻势,以色列军队从北部向三角形地区渗透,力图夺回杰宁,但未能成功。

在北部,叙利亚军队从太巴列湖南面攻入以色列。叙利亚投入精锐步兵旅、装甲营、炮兵师和坦克连各一个,于5月15日夜发起进攻。经过残酷的战斗,叙利亚军队陆续攻克了一些犹太居民点。战线转移到德加尼亚,在那里发生了激烈的战斗,以色列军队击毁了3辆叙军坦克。叙利亚军队撤退了,但是仍然占领着德加尼亚东部的丘陵地带。6月6日,叙利亚军队重新向太巴列湖北部的居民点发起进攻。6月10日,他们占领了约旦河西岸的据点。黎巴嫩部队在北线马尔基亚也与以军打响了。

以色列只控制了阿克、海法、特拉维夫等沿海地区、耶路撒冷新城至地中海一带狭长地带,处境十分危险。5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英国提出的停火决议案,并授权联合国调解员、瑞典红十字会主席福克·伯纳多特订出停火生效的具体时间。在伯纳多特斡旋下,阿以双方同意从6月11日起停火4周。阿以军队利用停火期间巩固自己的阵地。以色列进口大量武器,扩充实力。它从美国运来轰炸机,从法国运来坦克和大口径火炮,从捷克斯洛伐克运来麦塞什密特式飞机和坦克。停火结束时,以军已扩至6万多人。而阿拉伯国家参战兵力只增至5万余人,武器装备没有什么改善。阿以之间的军事实力发生了有利于以色列的变化。

停火有效期到6月9日6时结束。军事行动重新开始,一直延续了10天。在这10天中,以色列军队最大的一次进攻,是在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之间的中部战线上对外约旦阿拉伯军团的出击。经过一天半的战斗,在坦克部队的首次参与下,以色列军队占领了中东最大的机场——卢德机场。随后,以色列坦克营向卢德发起攻击,占领了该城。7月12日,以色列军队又占领了拉姆拉。不过,以色列军队企图占领拉特伦和潜入耶路撒冷老城的努力遭到失败。以色列在北部最重要的军事行动是7月16日攻占了拿撒勒。由于这个行动,从海法港到太巴列湖的整个下加利利地区为以军所控制。

7月15日,安理会又通过了美国提议的第二个停火决议,未规定停火期限。7月18日下午停火生效。以色列利用这次停火机会大量移入犹太人和采购军需物资。以色列军队得到训练和扩充,到10月中旬,已猛增至9.9万人,编成12个旅。阿拉伯军队也扩至7万人,编成18个旅。

10月15日,以色列发动了第二次进攻,主要针对埃及军队控制的地区。这天以色列派出车队向内盖夫的犹太居民点运送非军事物资,晚上6时借口埃及人攻击车队,在卡拉提亚交通路口发起攻击。经过7天战斗,以军控制了通向内盖夫的道路。在这次战斗中,以军投入了3个步兵旅、1个装甲坦克营和最强的炮兵支队。以色列空军首次取得空中优势。以色列海军在加沙海岸附近击沉埃及旗舰“埃米尔·法鲁克”号。10月21日凌晨以色列军队开始猛攻比尔谢巴,9时15分占领该城。埃及军队10月28日撤离阿什杜德,11月6日撤出马杰达勒。在法卢贾地区,几乎整个埃及旅2500人处在以军的包围之中,受围的官兵坚守3个月,直到签订停战协定后才撤出。10月31日,以色列占领了整个加利利地区。

10月26日,安理会应埃及要求,在巴黎召开紧急会议,讨论以色列对内盖夫的进攻。英国对美国支持以色列大举进攻的行动深感不满,它在会上提议,以色列应从内盖夫撤出,不然的话,联合国应对以色列采取制裁。29日,在纽约竞选总统连任的杜鲁门听到安理会情况后,立即指示美国驻安理会代表团设法阻止英国提案通过。安理会在美国一再坚持下,删掉了有关制裁的内容,于11月4日通过了一项一般性提案,提请争执双方“注意”撤回到10月15日前的位置。杜鲁门在总统竞选获胜后不久,公开表示反对“任何企图夺走以色列的内盖夫的主张”。

12月3日,英国在安理会上提出把联大分治决议规定的阿拉伯国并入外约旦,美国声明不能予以支持,提案被否决。英国于是改变主张,设法将已为阿拉伯军团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土地划归外约旦,造成既成事实。12月13日,在英国的支持下,外约旦议会通过了兼并约旦河西岸土地的决议。

11月,以色列国防军制定了“霍列夫”行动计划,以把埃及军队赶出以色列南部边界。12月22日午夜,沿海地带遭到以色列炮火的猛烈袭击,以军戈拉尼旅投入军事行动。腊法和加沙之间的通讯中断,以军占领关键制高点的企图得以实现。12月26日早晨,以军占领了埃军东翼的中心堡垒,包围了比尔·阿斯卢杰——埃军战线在东北最大的据点,由此打通了从后方到达埃军防御工事的中心点奥贾的道路。以军主力于12月26日拂晓开进奥贾地区,晚上和埃军警戒部队发生战斗,但是以军未能进行决定性的进攻。以军在实施对奥贾北部和西部要冲的封锁后,于27日清晨发起攻击。在攻击中,以军装甲坦克旅的一个营起了决定性作用。以军遭到埃军的顽强抵抗,埃军地面部队在空军掩护下投入战斗。上午8时,边境重镇被以军攻占,埃军撤出自己的据点。以军继续追击,从而控制了比尔谢巴到奥贾的公路,把埃军完全赶出以色列领土。

12月28日,以军沿着奥贾向西和西北的方向,踏着埃军撤退的足迹,越过边境侵入埃及领土西奈半岛。29日以军向埃军主要基地阿里什进攻。30日,以军抵达阿里什机场。正当以军在离阿里什3英里的沙丘上布置对阿里什的进攻计划时,接到1月2日撤出西奈半岛的命令。原来,英国通过美国政府向以色列发出最后通牒,威胁说它要按照1936年签订的英埃条件保卫埃及领土。以色列领导人本—古里安应美国总统的要求,命令停止战斗,并命令部队立即撤出西奈半岛。

1949年1月3日,以军撤出西奈后,随即进攻腊法城,埃及驻军顽强反击,守住了腊法城。但以军夺得了城南俯瞰铁路和公路的制高点,造成了加沙埃军被包围的局面。1月6日,埃及政府被迫宣布同意与以色列进行停战谈判。以色列于7日同意停火。同一天,以色列空军击落英国5架战斗机。事后以色列宣称,它把英国飞机误认为是埃及战斗机。英国对此大为恼火,要求以色列赔偿,同时向亚喀巴增派部队。1月12日,埃以双方在希腊的罗得岛开始停战谈判。2月24日埃及首先与以色列签订了停战协定。

3月初,以军分两路进攻内盖夫南部地区。3月7日,以军夺取亚喀巴西面5英里的埃拉特要地,获得了通向红海的出口处。3月23日、4月3日和7月20日,黎巴嫩、约旦和叙利亚分别与以色列签定了停战协定。至此,9个多月断断续续、打打停停的战争宣告结束。

经过这场战争,以色列多占了根据联合国分治决议划给“阿拉伯国”的5731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占领了西耶路撒冷。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将巴勒斯坦划分为两个国家,“犹太国”的面积为14942平方公里,“阿拉伯国”为11203平方公里。这样一来,以色列总面积达到20673平方公里。埃及控制了加沙地带354平方公里,约旦控制了约旦河西岸5295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东耶路撒冷。1950年4月23日,约旦宣布将约旦河西岸地区(又称东巴勒斯坦)并入外约旦,改国名为“约旦哈希姆王国”。所谓“阿拉伯国”被瓜分完毕。在这次战争中,阿拉伯联军死亡1.5万人,伤约2.5万人;以色列军队死亡0.6万人,伤约1.5万人,近100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其财产损失估计达20亿英镑。

以色列能赢得这场战争,与美国犹太人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阿以开战不久,以色列危在旦夕。在这个紧急关头,梅厄夫人飞到美国求援,她在那里受到美国犹太人的热烈欢迎。她对他们说:“掌声保不住以色列国的生存。战争不能靠演讲、宣言或是幸福的泪水取胜。时间是关键,不然,鼓舞将是空的。”“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们就不能继续下去了。”梅厄夫人终于获得美国犹太人7500万美元的捐助,以色列用这笔巨款购买了武器。为了扭转战局,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给以色列驻联大代表埃班发出一份急电说:“以色列急需几星期的喘息时间来重新组织和装备军队”,“以色列需要立即停火”。于是,美国促使安理会安排了阿以双方为期4周的停火。这给予以色列一个重要的喘息的机会。

阿拉伯联军由优势转为劣势,其重要原因在于它们内部矛盾加剧。名义上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充任阿拉伯武装部队总司令,统率五个阿拉伯国家的军队,实际上多数国家不听他的指挥,各打各的。外约旦和埃及都不愿意在它们的近旁再建立一个独立的阿拉伯国家。早在1947年11月初阿卜杜拉和梅厄夫人秘密会晤时,就谈到了他的计划:他准备接受联合国分治巴勒斯坦的方案,并将接管按分治计划成立的阿拉伯国,把它并入外约旦,然后同犹太人的国家达成和平协议。埃及出兵巴勒斯坦的部分动机是想占领一些巴勒斯坦的土地,免得巴勒斯坦全部或大部分落入阿卜杜拉的手中。在第一次停火期间,阿卜杜拉在英国的支持下立即着手吞并巴勒斯坦的剩余土地。埃及对此举表示反对。这样,阿拉伯国家在停火期间卷入了内部纷争,对停火结束后的军事行动没有认真进行准备,从而使局势发生有利于以色列的变化。

在关键时刻,英国撤消对阿拉伯国家的支持,是使阿拉伯联军转向劣势的另一原因。阿以战争爆发后,英国除供给埃及、叙利亚、外约旦武器和弹药外,还派了37名英国军官到外约旦阿拉伯军团直接指挥战斗,其中包括担任军团司令的格拉布。1948年5月27日,英国代表在安理会上表示立即采取措施使英国不再介入战争,其中包括:撤走阿拉伯军团内英国军官,停止供应阿拉伯国家武器弹药。英国这种作法,使约旦军队实际上处于瘫痪状态。

相关犹太人与犹太教

声明:第一次中东战争 资料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