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犹太人与犹太教 > 《重建清真寺记》碑(2)

《重建清真寺记》碑(2)

来源:犹太人与犹太教 时间:2017-03-22 23:09:01

《重建清真寺记》碑(2)

又称《康熙碑》和《第三通碑》。石碑立于清朝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碑共有字33行,每行77字。该碑除正文外,尚有碑阴题名。该碑现已佚。碑正文如下:

夫一赐乐业之立教也,其由来远矣。始于阿耽,为盘古氏十九世孙,继之女娲,继之阿无罗汉。罗汉悟天人合一之旨,修身立命之原,知天道无声无臭,至微至妙,而行生化育,成顺其序。所以不塑乎形象,不惑于鬼神,而惟以敬天为宗,使人尽性合天,因心见道而已。数传而后,圣祖默舍(前二碑作乜摄,即摩西)生焉,神明天亶,颖异超伦,诚心求道,屏嗜欲,忘寝膳,受经于西那山(弘治碑作昔那山,即西奈山),不设庐,不假舍,礼曰不坛不坎,扫地而祭,昭其质也。圣祖斋祓尽诚,默通帝心,从形声俱泯之中,独会精微之原,遂著经文五十三卷,最易最简,可知可能,教人为善,戒人为恶。孝弟忠信本之心,仁义礼智原于性。天地万物,纲常伦纪,经之大纲也;动静作息,日用饮食,经之条目也。

其大者礼与祭。礼拜者,祛靡式真,克非礼以复于礼者也。礼拜之先,必斋戒沐浴,淡嗜欲,静天君,正衣冠,尊瞻视,然后朝天礼拜。盖以天无日不在人之中,故每日寅午戌三次礼拜,正以人见天之时,致其明畏,敬道敬德,尽其虔诚,日新又新。诗云,陟降厥土,日监在兹,其斯之谓欤。其礼拜时所诵之经文,高赞之,敬道在显也;默祝之,敬道在微也;进而前者,瞻之在前也;退而后者,忽然在后也;左之如在其左也;右之如在其右也。无敢厌,无敢怠荒,必慎其独,以畏明旦。诗云:小心翼翼,昭事上帝,其斯之谓欤。而其行于进反升降跪拜间者,一惟循乎礼。不交言,不回视,不以事物之私,乘其入道之念。礼曰:心不苟虑,必依于道;手足不苟动,必依于礼。道之在礼拜者如此也。

祭者,尽物尽诚,以敬答其覆载之恩者也。春月万物生发,祭用芹藻,报生物之义也。仲秋万物荐熟,祭用果实,报成物之义也。凡物之可以荐者,莫不咸在,不加调和,即所云大羹不调者也,而总以尽其诚信。礼曰: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此之谓也。冬夏各取时食,以祀其祖先。祭之时以礼自持,堂上观乎室,堂下观乎上,既祭之末,均享神惠,而犹以其余畀之:道之在祭祀者,如此也。

小者如斋。斋者,精明之至也。七日者,专致其精明之德也。斋之日,不火食,欲人静察动省,存诚去伪,以明善而复其初也。易曰:七日来复,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犹惧人杂于私欲,浅于理道,故于秋末闭户清修一日,饮食俱绝,以培养其天真。士辍诵读,农罢耕芸,商贾止于市,行旅止于途。情忘识泯,存心养性,以修复于善,庶人静而天完,欲消而理长矣。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其斯之谓欤!

冠婚死葬,一如夏礼。孤独鳏寡,莫不周赈。经之纲领条目,难以备述。而圣祖制经之义,无非此刚健中正纯粹无私之理。斯道遂灿然明备,如皎日悬空,无一人不可见道,则无一人不知尊经矣。其中文字,虽古篆音异,而于六经之理,未尝不相同也。

教起于天竺,周时始传于中州,建祠于大梁。历汉唐宋明以来,数有变更,而教众尊奉靡,如饮食衣服之适于人,而不敢须臾离也。其寺俺都剌始创于宋孝隆兴元年,五思达重建于元至正(应为至元)十六年,李荣、李良、高鉴、高鋐、高锐于明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黄水湮没,复捐资重修。

殿中藏道经一十三部,方经、散经各数十册。教众日益蕃衍,亦惟敬天法祖,世奉宗旨,罔敢损坠而已。明末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壬午,闯寇作乱,围汴者三。汴人誓守无二,攻愈力,守愈坚。阅六月余,寇计穷,引黄河之水以灌之,汴没于水。汴没而寺因以废,寺废而经亦荡于洪波巨流之中。教众获北渡者仅二百余家,流离河朔,残喘甫定,谋取遗经。教人贡士高选,承父东斗之命,入寺取经,往返数次,计获道经数部,散经二十六帙。聘请掌教李祯、满喇李承先,参互考订焉。至大清顺治丙戌科进士教人赵映乘,编序次第,纂成全经一部,方经数部,散经数十册。缮修已成,焕然一新,租旷宅而安置之。教众咸相与礼拜,尊崇如昔日。此经之所以不失,而教之所以永传也。

然而教众虽安居于垣,终以汴寺之湮没为歉。时大梁道中军守备教人赵承基,率兵防汴,修道路,成桥梁,招人复业。惧寺废而教众遂涣散莫复也,且不忍以祖宗数百年创守之业,而忽废于一旦也,遣士卒昼夜巡逻以卫之。乃弟映斗,应试入汴,相与从荆棘中正其故址。汴人复业者日益繁,承基因数请教众复业,而李祯、赵允中遂负经旋汴,时已为顺治癸巳年(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公议捐资修寺,众皆乐输,估工起建。尔时贡士高选等,生员高维屏、李法天等,具呈各衙门请示,按照古刹清真寺准复修理。赵承基等首捐俸资,李祯、赵允中等极力鸠工,出前殿于黄沙,由是前殿始立。进士赵映乘分巡福建漳南道,丁艰旋里,捐俸资独建后殿三间,至圣祖殿三间,教祖殿三建,北讲堂三间,南讲堂三间,大门三间,二门三间,厨房三间,牌坊一座,行殿九间,殿中立皇清万万岁龙楼一座,碑亭二座,焚修住室二处,丹垩黝漆,壮丽辉煌,或出自教众之醵金,或出自一人之私囊。寺之规模,于是乎成,较昔更为完备矣。见者莫不肃然起敬。

殿中原藏道经一十三部,胥沦于水。虽获数部,止纂序为一部,众成宗之,今奉入尊经龛之中。其左右之十二部,乃水患后所渐次修理者也。其散帙方经,众各出资修补。而大参赵映乘作圣经纪变,乃第映斗复著明道序十章。经文于是备,宗旨于是明。其灿然共著,如日月之在天,如江河之行地。经有真谛,解者不敢参以支离;经自易简,解者不敢杂以繁难。自是人知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兄弟之序,朋友之信,夫妇之别,原本于知能之良,人人可以明善复初。其与圣祖制经之义,祖宗尊经之故,虽上下数千百年,如在一日。

计自沧桑之后,赵承基、映斗正基址以启其端,赵映乘、高登魁等捐资起建以成其事,有功于寺。高选、赵映乘订证圣经于前,李祯等修补于后,有功于经。至于寺之牌扁对联,皆各衙门宦游河南者之所书也。赵承基任陕西固原西路游击,旋里览其胜概,因叹曰:数百年创制之隆,于今得复睹其盛矣,则后人之视今日,不犹今日之视昔人耶?犹恐其久而不传,欲勒诸石以垂不朽,而请记于予。予汴人,素知一赐乐业之教,且与游击赵承基、大参赵映乘、医官艾显生,为莫逆交,巅末颇能道其详。因据其旧记而增补之,俾人知其道之由来,且以见今日经寺之修,其教中诸人之功不可泯也。是为记。

特进光禄大夫侍经筵少傅兼太子太傅前刑部尚书今予告工部尚书刘昌撰文

钦差进士提督学政云南按察司副使李光座书丹

钦差进士提督学政广东按察司副使侯良翰篆额

大清康熙二年岁次癸卯仲夏上浣谷旦武安石匠王建玉镌石

碑阴题名全文如下:

清真寺之修,始于宋孝隆兴元年,迄今已数百年于兹矣。虽数经变更,而寺址依然存立。乃自明末崇祯十五年壬午沧桑之后,寺基圮坏,见者莫不凄然。至我朝顺治十年癸巳,教众旋汴复业,公议捐资重修,而李、赵、艾、张、高、金、石等七姓,各输囊金,重建前殿三间,教祖殿三间(教祖阿无罗汉)。其后殿三间,尊经龛一座,乃兵巡漳南道副使丙戌科进士赵映乘丁艰旋里,出俸资而独成之者也。至于圣祖殿三间(圣祖乜摄,即摩西),大门三间,二门三间,铜炉瓶六副,乃高登魁、高登科修之。北诵经堂三间,系艾姓同修。南讲堂三间(即南诵经堂),赵允中、允成、映充率侄元鉴同修。艾生枝修牌坊一座。金之凤立殿中皇清万岁龙楼一座。赵允中、允成复修行殿九间,乃殿中栏杆地屏,烛台供桌,殿前至大门内甬路,南经堂甬路。艾应奎率子丛生、永胤、显生、达生、复生等修石栏井一眼,石狮一对,凤灯一座,竹帘五挂,花扁七面。李辉置铜炉三副。艾世德置铜莲花灯二座,修殿前月台石栏,及北经堂甬路。艾惟一修厨房三间。赵允中、高登科、赵元鉴修周围大墙一道。艾世德、世芳修大门外花墙月台。其焚修住宅,及桌凳炉鼎,一切树木,应用器皿等物,七姓公置之。寺之规模于是成,犹然昔日之盛,其粉饰黝垩,较昔更为壮观。附勒碑阴,以志其盛云。

殿中旧藏道经十三部,壬午胥沦于水。贡生高选捞获七部,教人李承俊捞获三部,赍至河北,聘请掌教,去其模糊,裁其漫坏,参互考订,止纂成全经一部,尊入龛中,教人宗之。其在左一部,乃掌教李祯本旧经而重修之。其在右一部,乃满喇李承先重修之。其余十部,乃渐次修整者也。教中艾惟一与同族公修一部,赵允思修一部,金应选与同族修一部,高登魁修一部,赵映乘修一部,满喇石自俊修一部,李辉同侄毓秀修一部,高登科修一部,满喇张文瑞与同族修一部,满喇艾达生同兄弟子侄修一部,至是而十三部乃全矣。焕然一新,诵者易晓,观者悦服,要皆掌教

相关犹太人与犹太教

声明:《重建清真寺记》碑(2) 资料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