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犹太人与犹太教 > 第二次中东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

来源:犹太人与犹太教 时间:2017-03-24 19:33:01

第二次中东战争

又称苏伊士战争。1956年7月26日埃及宣布将英、法资本的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后,以色列在英、法的支持下于10月29日向埃及发动的战争。11月7日,交战各方同意停火。因为战争发生在埃及的西奈半岛,所以以色列人也称它为西奈战争。

战争的缘起 1952年,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革命,推翻了法鲁克王朝。革命成功后,埃及政府就计划在尼罗河中游阿斯旺修建一个高水坝,控制尼罗河洪水,以利用水力发电和扩大耕地面积。据当时估计工程耗资约10亿美元,完工后可使埃及国民收入增加1/4。为了修建水坝,埃及曾向美、英和世界银行求援。1955年12月,美、英表示愿在第一期工程中赠送埃及7千万美元(其中美国提供5千6百万美元),世界银行也将贷给埃及2亿美元。但美、英同时提出了许多监督条件。1956年5月底,美国副国务卿小赫伯特·胡佛会见埃及驻美大使,谈到援助修建水坝问题时,除了坚持原有的条件外,还提出了两项新的要求:一是埃及必须公开宣布今后不再同苏联进行军火交易,二是纳赛尔必须利用他在中东的地位,促使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缔结和平协定。前此,埃及通过捷克斯洛伐克购买了大量的苏联武器,其中包括米格式战斗机、伊柳辛式轰炸机、中型和重型坦克、大炮、潜水艇、驱逐舰以及导弹等重要军事装备。

1956年6月18日,英军最后撤离苏伊士运河区,次日,埃及宣布将同苏联合作修建水坝。7月19日,美国国务院突然宣布中止对水坝的援助,对埃及施加压力。24小时后,英国宣布撤回援助,世界银行的贷款也随之取消。纳赛尔对此十分气愤,说:“这不是撤消援助,这是对我们政权的进攻。”

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在亚历山大港解放广场向25万群众发表重要演说,并宣读了“关于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国有化的法令”。法令规定: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的全部财产移交埃及,管理公司的一切机构全部解散,运河航道将由埃及成立机构管理。苏伊士运河在战略上和经济上都极为重要。它全长175公里,沟通地中海与红海,成为东西方交通的咽喉要道,使欧亚两洲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非洲好望角缩短6千到1万4千公里。苏伊士运河于1859年由法国人德勒塞普斯驱使埃及数十万民工开始建造,历经10年方才竣工。从1924年起,苏伊士运河公司96%的股票掌握在英、法手里。1955年运河收入达1亿美元,埃及所得仅有3百万美元。1936年鉴订的英埃条约确认了英国在苏伊士运河区驻军的权利。

苏伊士运河国有化的决定,沉重地打击了英、法在中东的权益。英、法即决定进行武装干涉,英国防部于8月3日着手制定作战计划。以色列内阁在外交政策问题上发生分歧。总理本—古里安主张对埃及采取强硬路线,他在第三届议会选举(1955年11月)后仍然兼任国防部长。外交部长夏里特持较为灵活的路线,倾向于较多地依靠联合国。1956年7月,同意本—古里安的观点的梅厄,取代夏里特任外交部长。9月7日、29日,以色列作战部长和外交部长先后应邀访法,与英、法研究如何采取联合军事行动。10月22日,英法以首脑在巴黎举行会谈。24日,三国最后决定了联合作战计划。以色列按计划于10月29日下午,派一个伞兵营空降米特拉山口,发动了针对埃及的战争。

战争爆发前,以色列国防军共有10万人,编成18个旅,拥有坦克400辆,作战飞机150余架。埃及总兵力15万人,编成约6个师,拥有坦克500余辆,作战飞机250余架。英、法参战的陆军约有3个师、1个旅、2个团、1个营,约2.2万人;空军有21个空军中队,作战飞机约320架;海军有作战舰只约50艘,其中航空母舰5艘(舰载机约150架),巡洋舰6艘,战列舰1艘。

战争的过程 纳赛尔对英、法的入侵有一定的思想准备。8月9日,他下令成立埃及民族解放军。10月24日,埃及和叙利亚、约旦成立了联合司令部。但是,纳赛尔没有预料到以色列会首先向西奈半岛发动进攻。以色列军队于10月29日下午4时越过埃、以边界,分三路向西奈半岛埃及驻军(约2个师)突然发起攻击。中路向阿布奥格拉进攻,矛头直指伊斯梅利亚。北路沿地中海海岸袭击加沙地带腊法和阿里什。南线由孔蒂拉向西奈半岛南端沙姆沙伊赫推进。埃军司令部于当日下午7时才获悉以军进攻的消息,急令苏伊士运河西岸的第4装甲师和2个步兵旅渡河进入西奈半岛准备进行反击。双方在西奈半岛展开激烈战斗。

10月30晨,法国总理摩勒和外交部长比诺赶到伦敦和英国首相艾登会晤。下午6时,英、法两国向埃及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埃以双方立即停火,并从运河两岸各自后撤10英里,由英、法派军进驻运河区的重要港口。如果在12小时内不履行上述要求,它们就要进行军事干涉。埃及当晚举行内阁会议,决定拒绝英、法的通牒。11月31日,英、法正式宣布成立两国对埃作战的联军司令部。下午7时起,英、法空军出动大批轰炸机对埃及主要机场进行轮番轰炸。至11月3日,炸毁埃及飞机200余架。纳赛尔发现英、法伙同以色列企图全歼埃军主力于西奈半岛的阴谋后,立即下令埃军从西奈半岛全线后撤。西奈半岛于11月4日被占领。

11月1日起,英、法空军连续对塞得港狂轰滥炸。塞得港是埃及第二大港,扼苏伊士运河的北口,一面临海,三面为湖泊和沼泽包围,只有向南一条狭窄的通道通向运河中部的开阔地带。11月6日晨,英、法从马耳他海运送2万2千名海军陆战队在塞得港附近登陆。英、法联军占领塞得港后沿苏伊士运河南下进抵卡卜。11月2日联合国大会紧急会议通过了立即停火的决议。11月5日,以色列在占领沙姆沙伊赫后,宣布停火。在美苏的压力下,英、法于11月7日同意停火。

国际舆论的反应 亚非拉各国人民支持埃及收回运河和反抗侵略的斗争。1956年9月15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坚决支持埃及政府收回苏伊士运河公司的完全合法的行动,坚决反对任何侵犯埃及主权和对于埃及实行武装干涉的企图。9月17日,毛泽东在接受埃及大使递交国书的答词中再次表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支持埃及人民维护苏伊士运河主权的英勇斗争。苏伊士战争爆发后,叙利亚和沙特阿拉伯继埃及之后与英、法断交,约旦和伊拉克也同法国断绝了外交关系。叙利亚、沙特阿拉伯和约旦都宣布总动员,表示愿将全部力量交由埃及支配。

在11月1日联合国大会召开的紧急会议上,有10个亚非拉国家的代表发言,一致谴责英法以的侵略行为。由于英、法拒绝执行联合国大会紧急会议于11月2日通过的停火协议,11月3日埃及政府要求立即召开联大会议。在这次大会上,19国亚非国家提出一项提案,要求立即停火,制止把军队、军火运进这个地区,以色列军队撤回到停战线后。这个提案以59票对5票获得通过。

英、法的侵略也遭到欧美人民、包括本国人民的反对。11月4日,伦敦5万市民在特拉法加广场集会,反对政府侵略埃及。英、法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10月31日,英国反对党工党对政府提出弹劾。工党领导人盖茨克尔称政府的侵埃决定是“非常愚笨的行动”。11月3日,英国外交国务大臣和英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安东尼·纳丁因不同意政府对埃及政策而辞职。法国的摩勒政府也受到来自议会和社会党内部的抨击。英国首相艾登于11月23日宣布自己疲劳过度,到牙买加去休养。1957年1月,他在各种压力下,终于辞去首相职务。

大国的争夺 在苏伊士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同英、法在中东地区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和争夺。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后,美国力图利用英、法的困境,取而代之。1956年7月28日,美国派了副国务卿帮办墨菲去伦敦参加外长会议,打算说服英、法放弃使用武力。艾森豪威尔还亲自和艾登通了电话,强调依靠武力解决运河问题是“站不住脚的”。10月29日苏伊士战争爆发。30日清晨,美国要求召开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并提出提案,要求埃以双方立即停火;以色列军队撤退到1949年停战线后;联合国所有会员国在该地区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以色列不接受本提案时,不给它任何援助。对于美国的提案,英、法使用了它们的否决权。美国总统助理亚当斯说这是美国和两个“最老的和最亲密的盟国”之间发生了“公开和痛苦的分裂”。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获悉英、法向埃及发出最后通牒后,立即召见英、法驻美使节,表示美国反对英、法把军队开进运河区。同一天,艾森豪威尔也向艾登和摩勒发出警告。英、法空袭埃及后,10月31日,艾森豪威尔发表电视讲话,认为英、法“采取这些行动是错误的”。11月1日下午和晚上,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会议。美国代表提出的提案要求:(1)各方立即停火,停止将军队和武器运入该地区;(2)缔结停战协定的各国立即将军队撤回停战线后;(3)联合国各会员国不将军事物资运往敌对地区;(4)一俟停火生效,即采取步骤使苏伊士运河重新开放并恢复安全的航行自由;(5)联合国秘书长观察本决议执行情况,并就此事迅速向安理会和联大提出报告,以使它们采取自己认为符合宪章的适当的进一步行动;(6)在决议得到遵守以前,联合国大会继续进行紧急会议。11月2日,大会以64票对5票通过了上述提案。艾登说:“在联合国大会中带头采取反对以色列、法国和英国的行动的,不是苏俄,也不是任何阿拉伯国家,而是美国政府。”

联合国决定建立国际紧急部队后,美国力迫英、法早日停火和撤军,它想通过国际部队控制运河。由于英、法仍然拒不执行限期停火的决定,美国便以中断石油供应,不准使用美援武器,甚至动用第六舰队,对英法进行威胁。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也对英、法提出严厉警告,他声称如不立即停火,苏联将不惜对英本土实施核攻击。针对苏联的举动,艾森豪威尔表示:“假使苏联直接攻击英、法,我们当然要卷入一场大战。”英、法宣布停火后,美国一方面进一步排挤英、法,另一方面则把苏联作为它争霸中东的对手。美国坚决反对英、法和苏联参加联合国紧急部队,以便由它一手操纵这支部队插足埃及。11月6日,艾森豪威尔和艾登通电话时,希望艾登能够不附加任何条件遵守联合国协议,认为这是“排除俄国制造麻烦的高明办法”。1956年12月22日,英、法军队全部撤出埃及。联合国部队也按规定于12月24日开始撤出塞得港,不久又撤出了运河区。

1957年,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提出撤军条件,要求联合国部队长期驻扎在埃及亚喀巴湾沿岸地区,以保证以色列的自由通航,并要求以色列和联合国部队共同占领加沙地带。苏联对美国和以色列提出指责,加上阿拉伯国家的坚决反对,以色列军队于1957年3月16日撤出埃及领土。同时,联合国部队进入加沙和沙姆沙伊赫。3月17日,埃及政府宣布接管加沙地带,并任命了自己的行政长官。

战争的后果 在这次战争中,埃军死亡约650人,伤约5000人,被俘和失踪约6200人,损失飞机约215架。以军死亡约200人,伤约900人,被俘4人,损失飞机15架。英法联军死亡26人,伤约130人,损失飞机5架。

战争结束后,埃及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中清除英、法的残余殖民势力。1957年1月2日,埃及政府废除了1954年签订的英埃条约。1月15日,埃及颁布命令,规定所有在埃及的外国银行、保险公司、贸易公司必须归埃及人所有。1956年11月27日,约旦宣布废除英约同盟条约,撤消英国在约旦的军事基地。同月,叙利亚接管了国内英、法开办的学校。迄此,英国在中东只剩下波斯湾沿岸一些小块的殖民地,法国在阿拉伯世界的殖民地也大部分独立。

由于纳赛尔是第三世界国家集团的发起人之一,以色列同殖民国家——英国和法国合作,使以色列同那时形成的第三世界国家集团的关系急剧恶化。苏伊士战争以后,以色列西南边境相对安静,并保障了南端埃拉特经亚喀巴湾通向红海的自由航道,藉此与西非和亚洲进行贸易,因为苏伊士运河对以色列仍然是关闭的。以色列军队撤出战争期间所占领的土地后,它同苏联恢复了正常的外交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它也同美国和英国达到相互谅解。不过,法国成为以色列主要的武器供应国,苏联继续向埃及和叙利亚、英国则向约旦提供武器。

相关犹太人与犹太教

声明:第二次中东战争 资料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