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海军百科 > 正文

海雾

来源:海军百科 时间:2017-06-07 18:30:02

marine fog

haiwu

海雾

悬浮于近海面气层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海上天气现象。能见度在1~10千米的称轻雾。包括在海洋影响下生成于海洋上的雾和生成于陆地扩散到海上的雾。航海上通常将海洋上生成的一种平流雾称为海雾。海上危险天气现象之一。对舰艇航行和海军作战影响较大。

成因及分类 在低层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时,近海面的空气,以海上微细盐粒等吸湿性微粒为核心,通过增加水汽含量和冷却等过程逐渐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或二者的混合物,悬浮在海面以上几米、几十米乃至几百米低空。当凝滴增大、数量增多时便成雾。纯粹由冰晶组成的雾称冰晶雾。按成因,海雾分为平流雾、混合雾、辐射雾和地形雾:①平流雾。空气平流作用在海面上生成的雾。形成过程中,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热量和水汽交换,以空气的平流作用为主导,当水平方向存在温、湿梯度,又有适当的风力,随着空气在海面上流动,海洋和大气之间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低层大气饱和而产生雾。暖湿空气流经较冷海面时生成的雾称平流冷却雾,又称暖平流雾,有时简称平流雾。这种雾较浓,雾区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出现机会最多。冷空气流经暖海面时生成的雾称平流蒸发雾,又称冷平流雾或冰洋烟雾。平流雾的生消规律,常是一天中任何时间均可发生,一般中午稀薄,傍晚转浓;主要发生在冷暖海流交汇处,形成的风速是3~8米/秒;风向变化角大或锋面过境时,雾易消散;春夏多、秋冬少。②混合雾。海洋上两种温差较大而又比较潮湿的空气混合产生的雾。冷季与从高纬地区来的冷空气混合,形成冷季混合雾;暖季与从低纬地区来的暖空气混合,形成暖季混合雾。③辐射雾。海上蒙上一层悬浮物质或冰层覆盖时,夜间辐射冷却生成的雾。多出现在黎明前后,日出后逐渐消散。在岸滨、港湾和高纬度内海油污或杂质等浮膜覆盖的海面上生成的称浮膜辐射雾;因海水蒸发在低空积聚的盐粒层上形成的称盐层辐射雾;冬季高纬度冰雪覆盖的海面或巨大冰山面上形成的称冰面辐射雾。④地形雾。海面暖湿空气向岛屿和岸滨爬升时形成的雾。生成于陆地扩散到海上的雾,多随天气系统移动,以锋面雾最为常见。实际上,海洋中任何一种雾的形成过程都不是单一的,而是若干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分布 全球海雾以中高纬度西风带地区海洋最多。大洋西部多于东部,沿岸地区多于大洋中部,寒、暖海流交汇处多于其他海面;春夏多于秋冬,夏季最盛。①北太平洋主要集中在北纬25°以北水域。西部和中部4~8月为雾季,6~8月最多;东部雾季为6~9月和1~3月。多雾海区有日本海、千岛群岛附近和鄂霍次克海南部,有“海上雾都”之称。南太平洋海雾集中在南纬40°以南的西风飘流洋面,多为锋面雾和降水雾;秋冬略少,春夏稍多;西南部多于东南部。南纬5°附近的秘鲁海岸受寒流影响,夏半年海雾多。②印度洋南部中高纬度西风带的海雾多呈带状分布,从11月至翌年2月较多;爱德华王子岛附近海域处于厄加勒斯、马达加斯加暖流和较冷的西风飘流汇合区,是印度洋海雾最多的海域,各月雾频都在5%~10%或以上。③大西洋多雾区主要在北纬35°以北和南纬35°以南的西风带洋面,全年存在,位置少动,强度随季节变化。以纽芬兰岛外最多,是全球著名多雾区之一,雾季为6~8月,7月尤甚。其他多雾区有北海和挪威海,南非西部近海,阿根廷近海。

中国海区以平流冷却雾最多。雾季由春至夏自南向北推延:南海多在2~4月,主要出现在广西、广东、海南沿海水域,以雷州半岛东侧最多;东海多在3~7月,西部多,东部少,以长江口至舟山群岛海面及台湾海峡北口最多;黄海多在4~8月,全海区都有雾,以山东半岛东岸和朝鲜半岛西岸最多,成山角附近海面年均雾日81天,有“雾窟”之称;渤海多在5~7月,东部多于西部,集中在辽东半岛西岸和山东北岸沿海。

对海军的影响 海雾是一种危险的天气现象。对海军舰艇航行和侦察活动影响极大。可使船船定位困难,发生偏航、搁浅、触礁和碰撞。据统计,海上碰撞事故中,60%~70%因海雾引起。雾能影响飞机的起降和飞行,雾层对核爆炸中的光辐射有影响。海雾也可作为天然烟幕掩护舰艇作战行动,出敌不意进攻或撤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美国都将人工消雾和造雾用于军事行动。战后,各国对海雾的生消活动规律和预报方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相关海军百科

上一篇:海湾战争

下一篇:海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