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战历史 > 芦沟桥事变 1937年7月

芦沟桥事变 1937年7月

来源:二战历史 时间:2017-05-16 20:49:03

芦沟桥事变 1937年7月

日本是东亚的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面积仅37万平方公里。但自1868年实行明治维新以来,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很快成长为一个军事的、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再往后则演变为亚洲的战争策源地。日本走上军事扩张道路的起点在哪里?在侵略中国。

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古代文明的灵光已黯然失色,由一个古老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并惊心骇目地向世界袒露着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社会经济以至军事上的落后。马可·波罗的时代过去了,大而孱弱的中国已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瓜分的首选目标。在这方面,日本比之西方列强有着无可取代的“地利”。作为中国的近邻,它无须远涉重洋,便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战后的一纸《马关条约》,中国除赔白银两亿两之外,还被迫向日本割让了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

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作战后,取得在北京、天津和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的驻兵权,从此它在这一线设了“华北驻屯军”。

日本在中国吃进的太多了,西方大国曾迫使它吐出过辽东半岛。但为时不久,日本同沙俄在辽东半岛打了一大仗。日俄战争后,日本又从帝俄手中将辽东半岛夺了回去。

1909年,朝鲜义士安重根在哈尔滨火车站刺杀了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日本以此为发端,吞并了朝鲜,连带着在辽东半岛的大连开设关东军司令部,使之成为侵华的大本营。

1919年底,日本乘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出兵占领了驻有少量德军的青岛,并捞到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

在长期侵华的过程中,日本帝国主义形成了所谓“根本国策”,这就是吞并中国,掠夺中国资源补充本国之不足,并作为其征服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物力基础。

根据这一“国策”,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东北的关东军,按照预定计划,在沈阳北郊的柳条沟炸坏南满铁路,并把它说成是中国军队的有意挑衅。当夜,日军进攻驻扎东北军的北大营。第二天,日军占领了沈阳、长春等南满铁路沿线要地。在日军进攻面前,蒋介石密令不准抵抗,30万东北军不战自退。至年底,日军全部沦陷中国的东北三省。

“九·一八”事件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环环相扣,步步紧逼。1932年1月28日,日军由所占的上海租界向闸北一带进攻,驻守上海的19路军奋起抵抗。在一个多月的战斗中,日军伤亡万余人,三易主帅而不能有所推进。可是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致使19路军被迫撤离上海。

“淞沪抗战”的硝烟未散,日本又一手制造了“伪满洲国事件”。为了把中国东北攥牢,日本人求助于一种古老的统治方法,即制造一个傀儡政权。1931年11月,日本特务机关把早已被废黜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挟持到东北,1932年3月9日,伪满州国正式成立,由溥仪任“执政”,年号“大同”。翌年3月1日,改称“满洲帝国”,“执政”改称“皇帝”,年号“康德”。中国国民党政府就此事上诉国际联盟,国联专门派出官员到中国东北境内调查此事,并根据调查结果宣布拒绝承认伪“满洲国”。日本以此为借口,退出国联。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日本侵占东北全境后,逐步向热河省和华北蚕食,并向长城一线进犯。1933年3月9日,日军占领长城喜峰口阵地。原属西北军的第29军将士基于爱国热忱,夜袭敌营,夺回喜峰口,并在长城一线屡次打败日军的进攻。但蒋介石政府对此不予援助,在日军攻陷石门塞、海阳、秦皇岛等地后,中国守军腹背受敌,相继放弃长城各口,长城抗战失败。

日军占领长城各口后,继续向关内进犯,陆续占领河北、察哈尔、绥远各一部。日军的步步侵犯,已严重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中国人民的抗日义愤愈益强烈。当这个过程再进一步延伸时,终于引发出了一个巨变。

1937年7月7日夜间,驻丰台的日本“华北驻屯军”以寻找一名“失踪”士兵为借口,向宛平城发动进攻。驻宛平的29军219团进行了坚决抵抗,阻止了日军的攻击。芦沟桥的枪声,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在亚洲和东方第一个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和进攻。

长期以来,日军在侵华中屡屡得手,而中国方面丧师失地,丧权辱国,根本原因是蒋介石政府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力,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幻想着国联来“主持正义”,制止日本侵略,幻想日本满足胃口后能“悬崖勒马”,因此对日本的进犯采取“不抵抗”政策,一让再让,一忍再忍,已退无可退了。“芦沟桥事变”之后,蒋介石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身份在江西庐山发表谈话称,发生在芦沟桥的事件已经退让到了“最后关头”,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抗战初期,从中日双方的基本力量对比来看,中国并非处于绝对劣势。当时日本的海军与空军力量十分强大,数十倍于中国,但中日之战基本上是地面战争,而日本可以动员的兵源仅为448万人,其中常备军38万人,陆军编为17个师团,1937年的坦克年生产能力不过约200辆。相较而言,中国的兵源潜力极大,当时国民党政府计有陆军步骑兵191个师、52个旅,总兵力约200多万人。尽管军工底子十分薄弱,但只要充分动员、组织和武装民众抗战,本应能遏制住日军的侵略势头。但国民党政府奉行的是片面抗战,仍有侥幸之念,这就使中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和伟大潜力无从发挥。

“芦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大本营策划一举攻占中国经济中最重要的城市上海及其附近地域,堵住从海路提供补给的口子。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由此开始。

“淞沪会战”历时3个多月,中国40万军队参战,日军参战兵力逐渐递增至20万人。会战之初,中国军队曾给进犯日军以沉重打击,但由于日军固守待援,战斗处于胶着状态。随着双方援军陆续到达,会战规模不断扩大。日本的援军主要是从本土海运来的,日军大部队在上海郊区的张家浜、川沙口强行登陆后,猛扑中国守军,双方展开血战。随后,日军又集中舰炮轰击吴淞口中国阵地,攻夺了宝山县城。中国军队经月余鏖战,未能奏效,战斗力明显下降,开始全线退守,实行所谓“韧性抵抗”。9月30日,日军发动总攻,相继攻占大场、江湾、真如等地,切断了沪宁铁路,对上海左后方造成严重威胁。10月底,日军大本营为尽快拿下上海,决定在杭州湾北岸实施登陆。日军3个师团登陆后侵占松江城,在上海市区防御的中国军队处于日军夹击之下,后方主要交通线被切断。国民党军事当局已无兵可调,遂下令放弃上海。

从上海撤出的中国军队向皖南、南京大溃退,日军尾随而来,沿沪宁铁路及长江直逼南京。国民党政府军在撤退过程中,有些部队曾企图阻止日军攻占南京,均无法挽救危机。国民党海军曾封锁长江航道,但大部分舰只被击毁;国民党空军曾攻击日舰及支援陆军战斗,但制空权在日军手里。待日军进逼到南京附近时,中国军队几乎是既无飞机又无舰艇了。

南京的地理形势不利于防御,蒋介石本没打算守卫南京。但后来考虑到对首都不战而弃,不好向中国人民交待,这才匆匆命令从前线回撤部队中调5个军至南京外围组织防御。但这道命令下得太迟了,前线回撤部队有的没有赶到,有的到达了也没有组织防御的时间。结果,南京外围阵地相继失守,日军迫近城垣,先后由光华门、中山门、中华门突入城内。12月13日,南京失守,“淞沪会战”结束。接着,日军就在南京演出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据战后远东国际法庭最保守的估计,在日军占领南京的6周内,屠杀人数为30万至40万左右。

从爆发“芦沟桥事件”的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国民党政府军主力从平津到华北,从上海到华东、华中各战场,实施正面防御作战,进行了一系列防御战役与战斗,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太原、淞沪、徐州和武汉四次会战。这四次会战的结局都是失利的。在这1年又4个月间,国民党政府军从沿海向内地后退了约700公里,由华北到华中后退约1800公里。丧失了河北、察哈尔、绥远、山东、山西、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和广东13个省的100余万平方公里国土,1亿多中国人民遭受日军的蹂躏。国民党政府军进行的各次战役虽以失利结束,但军队的主力却没有被歼灭。在忻口、台儿庄等作战中,不少部队奋力抵抗,不少爱国官兵为国捐躯,表现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传统精神。

在中国,除国民党政府军外,还有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它人数少,装备差,无外援,但“芦沟桥事变”后,红军通电请缨开赴华北抗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国民党提出的诺言,情辞恳切。包括:本党将取消一切暴动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取消红军的名义和番号,但求精诚团结,共赴国难。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于1937年8月发布命令,将陕甘宁边区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全军42000人,编为3个师。正当日军进犯时,八路军总部率3个主力师离开陕北,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北部,开赴华北前线。以后又深入华北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7年10月,国民党政府颁布命令,改编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湘、赣、粤、浙、鄂、皖、豫八省的红军游击队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938年1月,军部在南昌成立。1938年5月,新四军一部开进苏南,在日军占领的大江南北,展开抗日游击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的初期,便已形成了两个战场:一个是国民党政府军进行的正面战场;一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进行的敌后战场。当这两个战场已经发动起来时,当中国人民已经与日本法西斯浴血奋战时,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战争还没有开始,那些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担任重要角色的国家,这时都还没有进入交战状态。

战后,有些历史学家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应该在中国,具体说来即是“芦沟桥事变”;打那儿之后,一个东方的泱泱大国被法西斯元凶之一的日本占领了国都,这事还能算小吗?但平心而论,北京西南郊的那座爬满了石头狮子的古老的桥,还不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原因很简单:尽管中日交战是从那里开始的,但从那时以至此后数年,双方竟然均未正式宣战。日本帝国主义为麻痹世界舆论,把它发动的侵华战争称为“事变”。中国国民党政府虽宣布抗战,却又幻想着中日战争能通过大国调停而“和平解决”,因此其方针是“抗战、应战”,“不宣战、不绝交”。但不管怎么说,中日双方在1937年7月7日的芦沟桥头,已为自己确定了日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位置:帝国主义的日本是法西斯元凶之一,中国则是东方反法西斯的主战场。

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在研究作战方针

红军北上抗日,胜利到达陕北

转战长城

长城喜峰口设伏

转战长城

长城待命

芦沟桥的守军

日军在丰台附近进行军事演习

遭日军炮击的宛平县城楼

宛平县政府被日军炮弹炸穿屋顶

第29军军长宋哲元在北平西苑检阅部队

芦沟桥上的战斗

青年在街头宣传抗战

民众抗日团体

北平妇女缝制军衣

津浦路沿线阻击日军

家破人亡

南京大屠杀

被日军轮奸后杀害的妇女

被日军轮奸后杀害的妇女

家破人亡

重庆一度成为世界上承受炸弹最多的城市

重庆的防空洞

深入敌后

从延安开赴抗日前线

深入敌后

开辟敌后根据地

八路军拔除日军据点

八路军拔除日军据点

相关二战历史

声明:芦沟桥事变 1937年7月 资料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