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战历史 > 巴巴罗沙计划 1941年6月

巴巴罗沙计划 1941年6月

来源:二战历史 时间:2017-05-16 21:28:02

巴巴罗沙计划 1941年6月

1941年6月21日,维斯瓦河。

当夜幕降临时,一名德军司务长乘着月光悄悄泅渡过河,向守卫在河对岸的苏军前沿部队投诚。这位德军的最下级军官带来一个重要情报:德军将于明日凌晨大举进犯苏联。

前沿部队马上把这个情况报告基辅军区,基辅军区随即报告莫斯科的总参谋部。这时的苏军总参谋长是朱可夫大将。他1918年加入红军,在1919年的国内战争中加入布尔什维克,1939年为远东第1集团军司令。朱可夫给斯大林挂电话,报告了这个紧急情况。斯大林沉吟了片刻,在电话中说:“你们到克里姆林宫来一下。”

这天夜晚,斯大林召集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以及朱可夫、瓦杜丁开了个碰头会。

斯大林起初怀疑这个情报有诈。但铁木辛哥肯定地说:“这个投诚者说的是实话。”会上,他们迅速地草拟了一份命令,命令边境军区所有部队进入一级战备。命令全部下达完毕已是6月22日0时30分。它下达得太晚了,距德军的进攻发起仅间隔3个小时。苏联为应付这场入侵已准备了数年,但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纳粹迟早要入侵苏联。1939年8月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苏联争取到一段极其宝贵的备战时间。在随之而来的纳粹入侵波兰的战争中,苏军占领了波兰的东部。这件事被西方舆论认为是苏联根据“秘密条款”瓜分了东部波兰,事实上,它典型地反映了斯大林的防御格局,这就是在德军占领区与苏联领土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区。

在苏联的西部边疆,苏联政府最不放心的就是列宁格勒,它离芬兰领土太近。为了防止通过芬兰领土的军队一举攻陷列宁格勒,苏联通过1939年底开始的苏芬战争,把卡累利阿地峡等地区的边境线向芬兰一侧推出了几十公里。

1940年6月,当德军入侵法国时,苏军进入与德国接壤的惟一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几天后,苏军又进入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波罗的海三国就此被并入苏联版图。

接着是苏联、罗马尼亚边境地区的比萨拉比亚地区。它自古是摩尔多瓦公国的一部分,19世纪曾被沙俄合并。在波罗的海三国被并入苏联的同一个6月,苏军进入比萨拉比亚。

对苏联政府的一系列防御措施,希特勒和他那些将领们冷眼看着,就像看一只老海獭用树枝忙忙叨叨地建一道堤坝。他们观摩过苏芬战争,感到苏军装备陈旧,战术思想落后。他们在波兰、挪威、比利时、法国打了一系列闪击,知道强大的诸军兵种协同是怎么回事——当钢铁洪流铺天盖地卷过来时,绝不是老海獭的那道破堤坝挡得住的。

地处中欧的德国,自古形成的军事信条就是不能同时在东西两条战线上作战。但在上次大战中,德军又恰恰陷入这种困境。希特勒不打算重蹈覆辙,一定要把英国收拾服帖了,才向苏联下手。1940年末,随着分外火爆的不列颠战役渐渐沉寂下来,希特勒认定英国“完了”,便企图拉上苏联给英国最后一下。在此过程中,产生了战争中的一个花絮。这个花絮是斯大林亲口告诉丘吉尔的,丘吉尔把它写入了回忆录。

1940年11月13日,皇家空军轰炸柏林。纳粹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躲在防空洞里,仍在向应邀来访的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大谈英国已经“完了”,如果苏联参加对英国的最后作战,大英帝国庞大的殖民遗产也将分给苏联一大块。穿得皱皱巴巴的莫洛托夫并没有被这个“世界范围的美好前景”所打动。“英国完了?”他尖刻地问道:“如果情况真是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躲在这个防空洞里?头顶上这些炸弹又是谁扔的?”

莫洛托夫所说代表了斯大林的想法。英国还保持着强大的海上优势,尚未失去一寸国土,仍在不断地空袭德国,怎么能说“完了”呢?而只要英德之战仍在继续——斯大林认为——纳粹就腾不出手来进攻苏联。

斯大林没有想到,当希特勒叫嚷英国“完了”的时候,居然是十分真诚的。这个战争疯子无法用常人的思维理喻,当他认为英国已无法回到欧洲大陆时,便认为它“完了”,同时,也可以腾出手来拾掇苏联了。

1941年2月3日,柏林军事会议。会上通过了对苏联实施突然袭击的“巴巴罗沙计划”,计划定于本年5月15日实施。希特勒本来认定,这个时间是不能更移的,但墨索里尼在巴尔干吃了败仗,为了使昏庸无能的小伙伴摆脱困境,德军又到希腊打了一仗,给英军造成了一次小型的敦刻尔克。这仗打胜了,却使“巴巴罗沙计划”顺延到6月22日实施。

如此巨大的军事行动不可能点水不漏。正如人们所知,“佐尔格小组”已将准确情报发给苏联政府;英国驻苏使馆断定6月22日是战争爆发日期;苏军总参谋部根据情报拟定了德军进攻苏联的几套方案,事后得知,这几套方案竟来源于“巴巴罗沙计划”的几次修改稿。

不同渠道的情报来源,却未能使斯大林警觉起来。他仍是按正常思维猜度希特勒,在对英作战没结果时,希特勒不敢冒两线作战的风险进攻苏联。他甚至怀疑,这些情报是英国人制造的,目的是诱使苏联提前进入对德战争。

6月19日,200多万德军悄悄进入苏联西部边境以外的各个进攻发起阵地。希特勒在这一线上部署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它包括146个师,1830架作战飞机,3580辆坦克,7184门火炮和60万辆运输车。

进攻定于6月22日凌晨发起。苏军的前沿猝不及防。在战争的第一天,苏联损失作战飞机1200架,制空权完全落到德军手中。在战争的最初阶段,苏军损失100万人以上。战后苏联军事家强调战争初期的“边境会战”,事实上,所谓的“边境会战”只是局部地区组织了有限的反突击,而在整条战线上,苏军经殊死抵抗后不得不撤下来。

战后朱可夫总结战争初期的经验教训时说,苏联军队的指挥系统太不灵便,各级主官沉闷死板,德军的坦克已经在不远处轰鸣,准备嘎吱嘎吱地碾上来时,苏军的指挥官却仍在等待上级指示。

战争初期,苏军的最高指挥系统运转也不灵。6月23日,苏联成立统帅部,结果国防委员铁木辛哥成为最高统帅。但离了斯大林,铁木辛哥不可能作出任何重大决定。这时实际上有两个最高统帅,一个是决议上写着的,另一个是事实上的。这种情况给指挥造成困难,拖延了下决心和下命令的时间。

纳粹的进攻分为三路:中央集团军群有45个步兵师和装甲师,目标是莫斯科。这支大军的前锋是海因茨·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队,它推进得非常快,一路冲到斯摩棱斯克,并扬言要在秋雨到来之前拿下莫斯科。

北方集团军群含27个步兵师和装甲师,其目标是穿过波罗的海沿岸国家,进攻列宁格勒。芬兰军队随这路德军一道前进,他们一旦恢复了苏芬战争前的国境线,便与德军分手了。

南方集团军群含58个师,目标是第聂伯河和基辅,这一路的指挥者是德军城府最深、最精于用兵之道的陆军元帅冯·伦斯德。

这三路大军一通猛冲,苏联政府精心构筑的那条“军事缓冲地带”,那条老海獭筑起的堤坝,一夜之间便土崩瓦解了。但进入7月份之后,苏军已渐渐站稳阵脚,指挥系统也逐渐适应了情况,从而使德军遇到了从未遇到过的猛烈抵抗。德国人这才发现,苏军与他们以前交过手的军队迥然不同,不仅不会一触即溃,而且后劲极大。

现在轮到希特勒发懵了。他当然知道在没有战胜英国之前就进攻俄国是犯了兵家大忌。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还会迈出这一步?为什么甘愿冒两线作战的风险?答案竟出奇的简单,希特勒从不把苏联视为东线战场。这几年间,他被戈培尔之类灌了一脑子的昏话,说苏联民不聊生,德军一打进去,俄国人就会揭竿而起,推翻布尔什维克的暴政。拿希特勒的话来说:“我只要往那块破门板上踹一脚,整座破房子就会倒坍下来。”

这一脚他踹出去了,苏维埃大厦没有倒坍,苏联人民也没有起来推翻什么“暴政”,反而进发出前所未有的民族生命力。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把1500多个大型军工企业转移到东部,开始了工业和运输的改组,成千上万的民品工厂转产弹药和技术兵器,这个国家武装起来了。

倒是纳粹使苏联人民见识到了真正的暴政。希特勒扬言,斯拉夫人是劣等民族。德军所到之处洗掠一空,无以计数的掠夺品被运回德国;纳粹在占领区实行恐怖统治,成千上万和平居民惨遭屠杀。一句俄罗斯的古老谚语被人们反复传诵:害虫偷吃老白菜,虫子死了菜还在。苏联人认为,他们就是那棵老白菜,希特勒这条毛毛虫纵然爬到菜叶子上啃几口,但它熬不过严冬,人民只能比纳粹更长久。

8月到了。斯大林取代铁木辛哥,成为苏联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与此同时,德国人发现他们的情报部门出了毛病。德军情报部门一直估算苏军的现役师在200个左右,但两个月打下来,仅查明番号的苏军师就达360个。苏军的仗打得有力度,拼下去十几个师,转眼间又像蘑菇般生长出来十几个师。相比之下,德军虽然来势很凶,但战线过长,兵员分布稀薄,攻防都欠力度。一批有经验的德军将领已经看出了路子,要这么打下去,往后就越来越难打了。他们向希特勒提出建议,趁现在势头还不错,要适当集中兵力,打击苏联最主要的目标——莫斯科。

但这时的希特勒已被初步的胜利灌得昏昏然。他坚持三个方向哪个也不能放松:列宁格勒是“共产主义圣地”,要尽快从地球上抹掉;以基辅为首府的乌克兰是全苏的粮仓,要尽快占领;至于莫斯科,当然不能放过,但占领它只有宣传上的意义,眼下倒可以适当放一放。

斯摩棱斯克是通往莫斯科的咽喉要地。当中央集团军群猛攻斯摩棱斯克时,希特特和德军高级将领之间,就下一步的重点目标发生了分歧。古德里安力主一气冲到莫斯科,希特勒骂他对战争中的经济问题狗屁不通,是被过时理论弄得陈腐不堪的废物。希特勒命令他带着坦克去进攻基辅。

9月19日,基辅陷落。得到古德里安坦克部队的支持,伦斯德率南方集团军打得很顺手。据德国方面宣布,基辅战役中围歼苏军66万人。希特勒说,这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最大战役。

德军在南方的乌克兰取得了胜利,但在北方的列宁格勒却没得手,中路也没有进展。当希特勒再把重点转移到莫斯科方向时,秋雨延绵的季节到了,而这是俄国人的季节。

10月2日,从乌克兰方向匆匆赶回中央集团军的古德里安坦克部队参加了对莫斯科的进攻。这次进攻的代号是“台风”。当德军沿着当年拿破仑大军进攻莫斯科的老路向前推进时,气势汹汹,锐不可当,确像一股台风。

这年的降雪特别早,10月6日,莫斯科人迎来了这年的头一场雪。莫斯科的外国使节和记者一下都成了托尔斯泰迷,他们翻他的《战争与和平》,据那上面记载,1812年9月,当拿破仑的大军打到莫斯科时,这个城市的人便毫不仓皇,没有任何骚动不安。现在依然如此。

初雪未能阻止“台风”。10月20日,德国装甲部队的前锋距莫斯科仅60公里,苏联中央各部和外国使馆已开始向伏尔加河畔的古比雪夫撤退。

就在这时,深秋的雨夹着初冬的雪袭来了。苏联没有多少像样的公路,而到处是遇雨就泥泞不堪的土路。德军的推进迟缓下来,终于,他们开始听任烂泥的摆布了。

当莫斯科已经在望的时候,失败的心绪也开始丝丝缕缕地渗入德国士兵的心灵。11月初,气温已降至零度以下,冬衣却还没能运上来,人员大量冻伤。从这个时候起,在同一条路上全军覆没的拿破仑军队的鬼影,开始萦绕在这支徐徐蠕动的队伍之中。

11月7日,莫斯科照例召开十月革命节庆祝大会,并举行了传统的阅兵仪式。为安全起见,庆祝大会是在地下铁道马雅可夫斯基车站举行的,而阅兵式照旧在红场举行,受阅部队通过红场后便直接开赴前线。

11月中旬,德军已从北、南、西三个方向围住了莫斯科,总兵力达80多个齐装满员的装甲师和步兵师。他们在航空兵和火炮支持下,从各个方向突击莫斯科守备部队。他们不顾一切,不惜一切代价要冲进莫斯科。

最凶猛的进攻遇到了最顽强的防御。在最危急的时刻,朱可夫接到了斯大林的一个电话,他在回忆录中复述了斯大林当时的原话:

“朱可夫同志,你坚信我们能够守住莫斯科吗?我是在怀着内心的巨大痛苦问你这个问题,希望你作为共产党员诚实地回答。”

朱可夫诚实地回答说,红军能够守住莫斯科,但至少还要补充两个集团军和200辆坦克。

12月2日,德军的一个侦察营突入莫斯科城郊,看到了克里姆林宫的尖顶,但很快就被击退。这是德军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见克里姆林宫。

12月5日是关键性的一天,德军在环绕莫斯科周围几百公里长的半圆形阵地上,全线被制止住了。攻防双方都已精疲力尽,这时就看谁能获得一支强大的生力军的增援了。

这是斯大林久久等待的时刻。他手上有强大的预备队,但得看什么时候用。他必须等到德军已不可能投入新的重兵集团时,再放出自己的重兵集团。苏军将由3个方面军共15个集团军实施反攻。

12月6日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在环绕莫斯科几百公里的前沿上,朱可夫指挥反攻部队全线出击。大批后来被德国人称为“西伯利亚人”的苏联生力军,突然出现在阵地上。“西伯利亚人”身着厚厚的冬装,武器精良,适应深雪作战,带着虎虎生气,横扫过来。

德军的防线被不断突破,随着一个一个局部的突破,防线开始全线动摇。终于,德军撤退了。德军两年多来所向披靡,这是第一次在一个优势对手面前大步后撤。

德军的后撤持续了两个多月。在此期间,希特勒不断地发脾气,不断地命令:不准后撤!东线的德军将领都很纳闷,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在苏军的强大攻势下,只有撤下来才能保存住部队,希特勒为什么一再不容许后撤?但正如后人所指出的,希特勒是对的。如果他允许撤退,那就会出现与拿破仑大军同样的情况,部队因后撤而溃散,失控了的部队,将三三两两地徒步通过风雪弥漫的俄罗斯旷野,由于已不可能组织起防线,他们只能葬身于漫天的风雪之中……

征服苏联,是法西斯德国蓄谋既久的国策。1941年6月,德国武装力量总人数已达723.4万人。希特勒凭籍这个本钱发动了对苏战争

德军以大量坦克、摩托化部队及航空兵协同,实施“闪电”式的突袭

希特勒用十二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菲特烈·巴巴罗沙的名字为突袭苏联的计划命名,却不能为烧杀抢掠的德军涂抹“圣战”色彩

“巴巴罗沙”!

苏联国防人民委员在战况不明的情况下,要求边境军区实施反击

苏军边境值班部队仓促抵抗

国防人民委员命令苏军转入反攻,向敌国领土挺进

苏军的盲目反攻损失巨大,前沿战况更加恶化

红旗波罗的海舰队被迫撤至塔林

令人陌生的街景

基辅很沉静。教室炸毁了,学生们在户外读书

列宁格勒是前沿城市。战事趋紧时,市政府决定疏散儿童

用驳船疏散妇女和儿童

苏军英勇阻止德军对莫斯科的冲击

莫斯科渐渐靠近前线。电车照常运行,坦克亦与之并行

苏军在战局不断恶化时,也偶尔爆出冷门。罗斯托夫进攻战役是苏军第一次实施的大规模进攻战役

斯大林在阅兵式演说时指出,德帝国主义必然灭亡

1941年11月7日,在红场举行传统的阅兵式

苏军指战员从红场直接开赴前线

“西伯利亚人”

莫斯科外围,德军步兵师每师减员达三分之一

12月5日和6日,苏军在莫斯科外围发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反攻

德军撤走后

在莫斯科城下,德军写下了失败的第一章

相关二战历史

声明:巴巴罗沙计划 1941年6月 资料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