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战历史 > 绿色方案 1937年8月

绿色方案 1937年8月

来源:二战历史 时间:2017-05-16 20:56:03

绿色方案 1937年8月

1934年6月14日,威尼斯。希特勒飞临这座举世闻名的水上城市,这是他作为德国总理的第一次出访,所要会见的是一个他私下里称为师傅的人。对这个人,希特勒打心眼儿里瞧不上,但又在处处仿效他。此人即是法西斯主义的开山人物——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

墨索里尼出道比希特勒早得多。1921年,这个铁匠的儿子成立了意大利法西斯党,次年便依靠资产阶级右翼和反动军人,发动了“进军罗马”的政变。意大利经济的全面萧条,迫切需要一位铁腕人物来扭转乾坤,墨索里尼许下了一大堆无法兑现的诺言,煽动上百万人涌上罗马街头,迫于无奈的国王,只得委任墨索里尼为意大利首相。

相较而言,希特勒那时正在慕尼黑街头,组织他的冲锋队打架斗殴。对于他来说,爬到墨索里尼这步还是10年后的事。

墨索里尼底子薄,言谈粗俗,举止粗鲁,要人民崇拜这样的人确实不易。但他以献身精神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为了取悦于公众,甚至学会了使用脱粒机,成了庄稼把式。希特勒也有演员的天分,尽管在表演上始终没有他的师傅那么到家,但在早期言行中处处流露出仿效师傅的痕迹。

6月14日,希特勒头一次会晤墨索里尼。这一次出场效果不太好,他穿了件脏雨衣,站在颇有老前辈气派的“领袖”面前,形象显得猥琐,身心很不自在。

“领袖”轻率地接待了这位谦卑的朝拜者,挺不耐烦地听取了他关于加强两国关系的请求,事后则对人说,这家伙是个疯子。

但希特勒不疯不傻,也压根儿不是谦卑的人。他之所以憋憋屈屈地当了一回朝拜者,本意是要从法西斯主义开山鼻祖的碗里夹走两块肉,这就是奥地利与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这个念头,他已揣了十几年。当他以退伍下士的身份,在慕尼黑的小啤酒馆里为那个小小的政党起草纲领时,第一条便是所有日耳曼人要在一个大德意志国家内统一起来。那时,他就瞄上了两个邻国:一个是奥地利,那里有600万日耳曼人;另一个是捷克斯洛伐克与德国接壤的苏台德地区,那里有300万日耳曼人。他的想法很明确,要把这些日耳曼人及其脚下的国土统统“统一”到德国。在他看来,这是日耳曼人之间的事情,是一桩“家务事”。

那时他太渺小,太不足道,喧闹的德国听不到他的声音。到他当了总理后,可谓初衷不改,竟要兑现那个在啤酒馆里发酵出来的梦想。

希特勒自己就是在德奥边境的奥地利一侧出生的,并以奥地利人充任德国总理,所以从骨子里就认为德奥本是一家。在他上台后,纳粹运动已波及到奥地利,那里的纳粹分子也学着主子的腔调,吵吵嚷嚷地要与德国合并。

但奥地利总理陶尔斐斯却不答应。为了粉碎纳粹分子的合并梦,这位小个子做了个大动作。他解散了所有政党,并把那些不安分的纳粹头头毫不手软地扔进大牢。

希特勒在盛怒之下,在德奥边境上部署了雇佣的奥地利兵团。倔强的陶尔斐斯则马上在德奥边境上部署了一支由企业家资助的军队,他自己则在这支军队中宣誓就职。更绝的是,他搬出了墨索里尼,使他成为奥地利的保护人。

希特勒与墨索里尼在威尼斯头一次会晤时,墨索里尼已给奥地利当了3个月的保护人。他警告希特勒,不准动奥地利。希特勒向他打了保票,但掉过头就翻脸了。

墨索里尼与陶尔斐斯私交挺深。从威尼斯回到罗马后,他把陶尔斐斯的孩子接到自己的庄园里来。当两家的小子女正嘻笑玩耍时,噩耗传来:陶尔斐斯被纳粹分子暗杀了。

陶尔斐斯的丧礼之后,怒火中烧的墨索里尼把4个意大利师派到意奥边境上。这时的希特勒还没有做好全面战争的准备,看到意大利人动了真格的,他缩了,否认与暗杀事件有任何关系,并处决了已逃到德国的凶手。这个回合,墨索里尼大获全胜,成了奥地利的救星。

3年之后,风头变了。1937年,墨索里尼访问德国,柏林—罗马轴心正式形成。这个轴心不论资排辈,而以实力排座次,希特勒自然成了盟主。至此,希特勒便要重提奥地利的旧事了。

在奥地利,接替陶尔斐斯担任总理的是原政法教育部长苏士尼格。希特勒扬言,苏士尼格充其量是当小学语文老师的材料。1938年2月,他约苏士尼格到德奥边境的伯希斯特加登会谈。苏士尼格来了后,希特勒又叫又嚷,威胁恫吓,强迫苏士尼格在一星期内把政府交给奥地利的纳粹分子掌管,不然德军在半个小时内就会把奥地利可笑的防务碾碎。

苏士尼格很清楚,奥地利的纳粹党徒上午接管了政府,下午就会把奥地利拱手送给希特勒。万般无奈之际,他只得再去搬奥地利的那个著名的靠山。但此刻的墨索里尼,行情早已变了,他推托意大利军队正在非洲作战,拒绝再一次为奥地利提供保护。

事已至此,苏士尼格决意豁出去了。他要举行一次公民投票,这是他唤醒世界注意到一个弱小国家尚在挣扎的最后机会。他要问奥地利人民,你们是否赞成一个自由、独立和统一的奥地利——是或否?也就是在这时,他指着奥地利国旗,喊出了那个打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口号:“红—白—红!奥地利!”

希特勒没想到苏士尼格会来这一手,但他把这一手视为“玩笑”。他命令德军封锁了德奥边境,中断了两国交通,要求苏士尼格马上辞职,并在两小时内把总理的职务移交给奥地利的一个律师、纳粹头子赛斯—英夸特。

奥地利的纳粹分子冲上了维也纳街头,蜂涌奔突,这是有意制造出来的骚乱。赛斯—英夸特随即按照德国人草拟的电报稿,给希特勒发报,要求他派遣德国军队到奥地利来镇压骚乱。

希特勒拿到这份电报,随即发布了进军命令。在德军向维也纳挺进途中,苏士尼格下台了,以赛斯—英夸特为首的清一色纳粹分子组成的内阁,接管了奥地利政府。

1938年3月14日,希特勒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维也纳。当他还是个青年时,曾在维也纳生活了5年,这5年被他称为“一生中最悲惨的时期”。他在《我的奋斗》中写道:“对许多人来说,维也纳是个尽情享受的天堂,寻欢作乐的场所,而对我来说,这个逍遥自在的城市的名字,所代表的就是5年艰苦贫困的生活。”现在,这个前流浪汉回来了,在他曾衣衫褴褛地踯躅徘徊的街道,受到了空前热烈的欢迎。此一时彼一时竟隔若天渊。

在维也纳,臭名昭著的犹大总理赛斯—英夸特向希特勒呈上德奥完全合并的法律草案。它开头就说,“奥地利是德国的一个省”。仅这句话,就让希特勒欢喜得流了泪。

奥地利被一笔勾销了,英国和法国的反应竟是如释重负。上一次,当德军违背《凡尔赛和约》进军莱因兰时,他们认为德国人不过是从自家前院进入自家后院;这一次,当德国又一次违背《凡尔赛和约》吞并了奥地利,他们仍认为这是日耳曼人自家的事。英法的妥协刺激了希特勒的胃口,他随即盯上了下一个现成的目标。

在欧洲的地图上,地处中欧的内陆国捷克斯洛伐克,像一条从东向西蛹动的大虫子。它的西端呈三角形,深深地楔入德国的东部。这个三角地带被称为苏台德地区,居住着300多万日耳曼人。在历史上,这里的日耳曼人从未归属过德国,但在1937年6月,德军已制定了对苏台德地区实施突然进攻的计划,它的代号是“绿色方案”。用希特勒的话说,实施绿色方案,将使德军以闪电般的速度占领苏台德。在德奥合并后,德国已从三个方向上裹住了这一地区,苏台德已成希特勒的囊中之物。

中国有句老话:唇亡齿寒。捷克斯洛伐克人也懂这个道理。还在希特勒纠缠于吞并奥地利事宜时,捷克斯洛伐克总理贝奈斯就意识到,下一个该轮到自己了。而当希特勒把奥地利吞咽下去之后,倒促使贝奈斯横下了一条心,在大难临头之际,他宣布了要保持独立的决心。

希特勒倒不在意贝奈斯的决心有多大,他主要担心英国和法国会干预。他命令德军向德国与苏台德接壤地区集结。这个动作真假参半,他不过是想测试一下英法的反应程度。

英国和法国作出了强烈的反应,表示他们不会无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

但英法的这种强硬态度是虚的。对纳粹的崛起,他们亦喜亦忧。之所以忧,是怕纳粹咬自己一口;之所以喜,是只要给希特勒以一定的满足,其强劲的锋芒会被引向东方。所以,从根子上说,英法对希特勒采取绥靖立场,而不可能为了一个小小的苏台德地区与德国迎头相撞。至于他们强硬的表态,只是面子上的事。

但这时的希特勒并不摸英法的实底,还在为入侵寻找一个说得过去的借口。像对待奥地利一样,他又启动了苏台德地区的日耳曼人。这是一个现成的特洛伊木马。

1938年9月11日,苏台德地区的纳粹党人以要求“自治”的名义发动了叛乱。策动了这场叛乱的希特勒随即抛出了几个“案例”,说有几个苏台德日耳曼男人被“骟”了,“德国不能无视300万苏台德日耳曼人受到欺凌虐待。”在通常情况下,这种说法是入侵的信号。

战争似乎迫在眉睫,其实不然。战后人们才得知,这时的希特勒正骑虎难下。他捋胳膊挽袖口的,似乎要打,但他的将军们极力反对。他们指出,如果德军东进,法军会从西边突破德国的西壁防线,直捣鲁尔,那么德国就完了。据有关文献说,希特勒这时骂人了,他咆哮道,谁要守不住西壁,谁就是“狗崽子”!但他也不敢贸然东进。

把希特勒从窘境中解脱出来的倒是英国的那个自以为聪明的糊涂首相张伯伦。当希特勒还硬撑着时,他倒先沉不住气了,给希特勒发了份电报,说要过去谈谈。事后人们才得知,希特勒接到这份电报后,惊喜得大叫起来。大叫之后,他揣摩出一点名堂:张伯伦已69岁,在此之前从未坐过飞机,这次肯降尊纡贵,飞行7个小时上门谈判,似乎表明英国人更不愿打仗。

希特勒没猜错。张伯伦一路风尘,赶到伯希斯特加登,只为给希特勒捎一句话:他个人承认苏台德地区脱离捷克斯洛伐克。这一下,希特勒算把英法政府骨子里的软弱看透了。

张伯伦兴致勃勃地飞回了伦敦,下飞机后居然满有兴致地和记者们说开了俏皮话。消息迅速扩散开来。英国人向纳粹妥协,布拉格倒不打算让出苏台德,人民走上街头,游行示威。这时的英法政府显得异常冷漠,其发言人说,布拉格要愿意打,就打好了,没什么人会给它帮忙。

9月22日,张伯伦带着给希特勒的一份厚礼——苏台德——再度飞往德国。这次的会谈地点在希特勒的患难之交德累斯顿开的一家饭店,它是希特勒作重大决策之前的退思之地。

会谈之初,张伯伦便把底牌和盘托出,宣称已征得有关国家的同意,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现在只剩下如何办理移交的问题。

希特勒就像个最善于敲竹杠的买卖人,一摸到对方的底价,他马上涨价了。“我很抱歉,我们不能再等了。”接着提出具有最后通牒性质的备忘录:10月1日是德军占领苏台德的最后期限。希特勒这一次没把握好火候。

英国、法国、捷克斯洛伐克不能容忍希特勒得寸进尺,它们同时拒绝了最后通牒。

布拉格紧急动员起来,可用于战争的野战军达80万人。

巴黎声称在几天之内可以出动65个师。

在伦敦也拉开了战前的架势,人们挖防空壕,疏散儿童,迁移医院。

这是希特勒最难熬的几天。那几个国家在厉兵秣马,而德国将领坚决反对这场冒险,他们提出新的论据:捷克人在苏台德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如果德军东进苏台德突破不了这些防线,西壁又被法军突破,那么德国就成为被人咀嚼的馅饼了。希特勒又一次骑虎难下,据说他曾一度急得趴在地上咬了几口地毯。他的神经之所以没有完全崩溃,只缘抱有一线希望:只有布拉格是动了真格的,而英法不过是虚张声势,它们随时准备着牺牲苏台德,而把自己摘出来。

希特勒这次押宝又押准了。最后通牒的期限快到时,他给伦敦发了份急电。果不其然,张伯伦闻风而动,法国的达拉第总理随即响应。

9月29日,慕尼黑市柯尼斯广场元首府。这是一次由希特勒召集的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还有一个是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会议倒没有让捷克斯洛伐克人参加,两个从布拉格来的代表被冷淡地领进隔壁房间,让他们在那里安安静静地等到天坍下来的那一刻。

墨索里尼以后总吹嘘自己是慕尼黑协定的作者,但这话仅对了一半。慕尼黑协定是以墨索里尼所带来的一份折中方案为讨论基础的,但这份所谓“意大利建议”是在柏林搞出来的,不过是借墨索里尼的名字抛出来就是了。

会议共开了两天,没人当主席,很随便,仿佛只是承办一个手续。在绥靖的祭坛上,捷克斯洛伐克被出卖了。

慕尼黑协定的全称为《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领土给德国的协定》,捷克斯洛伐克不仅割让了苏台德地区和那里的包括80万捷克人在内的360万人口,而且丧失了大部分重工业和能源工业,一个繁荣富庶的工业国在一夜之间就被瓜分豆剖而破产萧条了。

10月1日,在预定的入侵时间,德军进入苏台德地区。希特勒兑现了他的诺言,“绿色方案”居然没费一枪一弹便实现了。

在同一天,绥靖主义的建筑师们打道回府。达拉第原以为一下飞机就会被法国人绞死,但却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欢迎。法国人由于自己躲过了战争,而把懦弱的总理当成了英雄。

英国人的心情也差不多,有人募捐了一笔“全国感激基金”赠予张伯伦,作曲家还为他编了首歌,赞颂他是“呱呱叫的好人”。

墨索里尼已在国际政坛上沉寂了一段日子,这回则大露其脸,凿凿实实地风光了一回。意大利人听信了他的自吹自擂,说墨索里尼是慕尼黑协定的作者,凭着一纸协定,墨索里尼阻止了德国和英法的大战,从而挽救了希特勒。然而,只有墨索里尼自己心里清楚,他这个昔日的师傅,眼下已成了希特勒的一条走狗!

倒是获益最大的德国,没怎么弹冠相庆。希特勒匆匆忙忙去视察苏台德的工事,果真如他的将领所说,捷克人的活做得非常地道。他承认说:“我所看到的工事使我捏了一把汗,现在我才明白,将军们为什么主张克制。”从奥地利到苏台德,德国两度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危险,但希特勒的赌徒胆略加上英法的妥协退让,居然使纳粹不费一枪一弹就吞并了两大块土地和近千万居民。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希特勒在事后却表情阴郁。只有他的心腹知道,让他难受的就是这个“不费一枪一弹”,嗜血的本性使他按捺不住地要去打仗。打仗的对象已经有了,是谁呢?波兰。

意大利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战后却没有分配到应有的“胜利果实”。墨索里尼以此蛊惑人心,并于20年代初出任意大利首相

在联合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中,德意正式结盟。墨索里尼到伤兵医院视察

意大利法西斯党党魁墨索里尼向意大利国王致敬

德军进入奥地利时拆毁边境横竿

《慕尼黑协定》签署后,英国首相张伯伦飞回伦敦,在机场向记者展示他与希特勒签署的另一份文件

德奥合并后,欧洲出现紧张局势,英国人离开城市向乡村疏散

由于局势吃紧,法国人在汽车上安装防空车灯

1938年10月1日,德军进入苏台德

纳粹策动的苏台德地区骚乱

希特勒在签订《慕尼黑协定》时曾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残山剩水予以保证。但仅时隔两个多月,他就下达了“清除残存的捷克国家”令。

德军占领苏台德后,波兰和匈牙利也各自从捷克斯洛伐克分得疆土

1939年3月14日德军开进捷克工业城市摩拉夫斯卡—俄斯特拉伐

捷克斯洛伐克居民逃难时马仰车翻

希特勒在伯希斯特加登山庄

1939年3月15日德军挺进布拉格。德军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相关二战历史

声明:绿色方案 1937年8月 资料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